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摘掉“黑帽子” 守护“兰州蓝”

摘掉“黑帽子” 守护“兰州蓝”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牛占虎 通讯员 晟君

“烟囱林立、浓烟滚滚,雷达轰鸣、机声阵阵”曾被当作工业化的标志。兰州市作为建国初期建设起来的重工业基地,环境污染问题逐步积累而日益严重,到70年代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减少历史欠账是兰州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兰州市开始了治理大气污染的艰辛历程,一场夺回蓝天的战役便由此拉开序幕。

面对污染 从未停止治理步伐

“过去如果站在皋兰山上向城市望去,只能看见一片茫茫的烟尘雾海。”一位老环保人回忆说,1977年冬季,兰州地区大气污染出现了最为严重的状况,市中心区大气中飘尘和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为2.44毫克/立方米和0.61毫克/立方米,分别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5倍和3倍。最大一次浓度比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浓度还要高。整个城市烟雾弥漫,气味呛人,能见度极低。市民中流传着 “兰州的晴天和阴天一样,太阳和月亮一样,鼻孔和烟囱一样”的说法。据全市十个重点医院统计,这年冬季死于呼吸道、心血管和肺心病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1倍。在西固工业区还曾出现光化学烟雾……恶劣的空气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为了甩掉头顶上的“黑帽子”,兰州市先后组织实施了“蓝天计划”、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以及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特殊工程,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呈现污染综合指数逐年下降的势头,并一步步取得实质性进展。

回首兰州环保工作的起步阶段,一位老环保人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兰州市的环保工作基本属于防治大气污染的救急时期,重点是治理污染点源。当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用先进技术改炉改灶、消烟除尘,推广小区联片供热,小火炉改烧低硫无烟煤,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以及对污染严重而又不易治理的小型企业实行搬迁或转产等。

然而,由于兰州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加之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等方面的因素,环境空气质量虽有向好趋势,但未得到根本好转。当时,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中排名仍然靠后,冬季采暖期空气污染尤为严重,中度、重度污染状况时有发生。记者查阅资料: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10年间,兰州市均排名全国后10位,部分年份甚至排在全国末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