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凌晨起,成都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新年伊始,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四川盆地14个城市均出现区域性污染过程。成都平原地区空气环境质量问题受到广大市民关注,记者从成都市环科院了解到,本次区域污染预计在6-7日冷空气影响后结束。
成因:扩散不力污染排放量大
相关专家坦言,近几年来成都市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效,但由于成都市经济、人口、机动车等体量大,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秋冬季一旦出现静稳、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大气污染仍然易发生。
那么本轮污染成因到底是什么呢?
据成都市环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盆地乃至全国出现区域性静稳天气,风速较小,湿度增大,成都市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转差,加之污染物排放量大,使污染物出现快速累积并出现超标,并伴随盆地内区域性污染。2018、2019年1月,成都市分别出现18和15天污染,根据预测,今年1月盆地整体气象条件均劣于去年,因此,只能通过提前进行全社会大气污染源减排并发动区域联动,协同发力,才能减轻污染程度,力保蓝天。
与此同时,我国京津冀、汾渭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均经历大范围PM2.5污染,总体以中度至重度污染为主。据统计,本次污染过程7省76城市均启动黄色以上预警,河南省部分城市启动重污染红色预警。据预测,1月5日仍有中度至重度污染风险,6日转为良至轻度污染,7日为优或良,8日为良至轻度污染,9-10日为良,11日为良至轻度污染。
措施: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需提前实施才有效
为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减轻污染天气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按照《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的有关规定,成都市于1月1日起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为响应全省区域联防联控要求,紧接着1月3日零时起将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
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到底在预警过程中如何见效,是否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并不是。据成都市环科院相关负责人透露,根据全国多地重污染过程评估的经验,由于措施的落地及发挥效用需要时间,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往往需提前实施才有效,通常至少提前3天对污染峰值的削减效果最佳,若配合区域联防联控,即四川全省实施相同力度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会有更好的削减效果。截止目前,本次过程中成都以轻度污染为主,未出现中度污染,也是这一轮应急响应效果的体现。
形势:1月全国大气污染气象条件整体偏差
近期,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与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开展了2020年1月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预测会商。预计2020年1月,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以纬向型为主,冷空气势力较弱,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地区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整体偏差。月内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中旬冷空气活动较强,大气污染扩散条件较好。
需要关注的是,上旬和下旬冷空气活动较弱,整体扩散条件较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0~50%。汾渭平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1℃,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20%。与过去两年相比,京津冀、汾渭平原地区污染物扩散条件与2019年1月接近,较2018年1月偏差。上述地区春节期间污染发生的可能性较大。